追星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9|回复: 1

从三位香港歌坛巨星的唱功,简析造星背后的秘密(转帖 ...

[复制链接]

2

主题

9

帖子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
发表于 2022-9-20 09: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恋歌bar




不知从何时起,无论内地还是港台地区,人们都习惯于把歌手的唱功放在第一位。那么,一位歌手的成功,究竟唱功重要,还是其他因素起主导作用?
这个“其他因素”又是什么因素呢?
今天我们就以三位香港歌坛巨星的唱功来举例引申一下,为大家简析两地造星背后的那些事儿。
昨天发的那篇关于谭咏麟的文章,朋友们在评论区说了很多自己的看法。不过基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大家都认可他的唱功。
从七十年代稚嫩甜美的“少女伦”时期,到八十年代声线华丽的天皇巨星时期,再到九十年代成熟潇洒的中年歌者,及至如今《定风波》笑傲江湖的沧桑从容。谭咏麟无论处于何种声音状态,都能很好地利用自身优势,持续不断地推陈出新,颠覆自己,无论嗓音状态怎样变化,总能涅槃重生!




纵观和他同时期的众多其他巨星,都在各自领域散发出炽热的光芒。
然而,这里面都是实力唱将吗?
注:以下文字不是想引起其他歌迷的争执,只是通过三位歌手的例子,理性地分析香港歌坛造星机制和我们内地的不同。
在媒体总是提及的几位“香港音乐教父”中,除了顾嘉辉、黄霑和罗文、林子祥等人之外,我总是对另外一个人的名字耿耿于怀。
他就是戴思聪。



戴思聪(1940~2010)



戴思聪和王菲



戴思聪和刘德华



戴思聪和黎明、陈晓东

诚然,“教父”这个称谓不是教皇,它可以有多个。但戴思聪作为亲手培育众多巨星的音乐教育家,在我们不知各位巨星背后艰辛的前提下,总是对这位神秘的教育家心存好奇——他有一首自己演唱或创作的作品吗?
还真有。
抱歉,费尽心机,我在全网只搜出一张图片。


至于戴老师演唱的音频或视频,实在搜不出来。有哪位搞音乐教育的朋友如果知道可以在评论区告诉大家,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这个愿望。
我年轻时曾经也师从过一位本地德高望重的音乐教育家,受训声乐半年,无非是用学习美声唱法来优化科学发声之类的。退学后,我很快就恢复了自身习惯的唱法。没办法,让戴玉强唱《爱情陷阱》完全是笑话!
我那位老师籍籍无名,圈外人根本没人认识她。授课时的示唱也很普通,没听出来有过人之处。多年后,我偶然从网络上才得悉,当年她居然是演过歌剧的人!
我的意思是:即便是一位普通音乐工作者,只要稍微有些名气,都可以在如今发达的网络世界找到当年辉煌的蛛丝马迹。可这位身居音乐圣地——香港的教父级音乐教育大师,居然挖地三尺都找不出几首作品来,原因要么是戴老师极其低调,要么就是......只有名气,没有可以示人的作品。
没有也行,既然是教育家,可以没有作品,但本身唱功也得过硬吧?可就跟校长那首无端被禁的《你知我知》一样,戴老师的演唱音频视频,我们恐怕是永远无法瞻仰了。
戴思聪的得意门生很多,都是大咖级别的,内地听众最早熟知的张明敏就是他的大弟子。



张明敏

梅艳芳也是其中之一。
了解梅姑的歌迷都知道,梅艳芳四岁半开始就在舞台上演唱,及至她19岁时,以自己擅长的中低音风格,演唱徐小凤的那首《风的季节》,在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中获得冠军出道,已经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歌唱家”了。



四岁半的梅艳芳,还没有话筒高,就开始到香港荔园游乐园卖唱挣钱,补贴家用。

歌坛新秀,指的是她崭露头角,并不是歌唱白丁。师从戴思聪学习声乐,学习什么,我们真的不知道。只知道她日后出版的唱片里,演唱习惯和发声位置依然和出道时没什么区别。唱高音区时,喉头挤压感特强。
也许有网友是搞声乐的,会说歌手唱一首歌,听上去是从嗓子发出来的,其实用的是腰腹力量,来自丹田气。那是一种只能自身感受的东西,外人无法体会。
以管窥豹。
请各位搜寻一下梅艳芳的代表作《将冰山劈开》就知道她在唱高音时是用什么位置发声的了。
谭咏麟、张国荣、许冠杰、林子祥这些人都跟戴思聪没啥关系,也没找到关于这几位系统学习声乐的具体资料。只能说,唱功这种东西,还真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天赋,跟师从大家,浑身镀金没什么关系!


所以,我严重怀疑,“师从戴思聪”是那些后辈们心知肚明的、迈向成功的“跳板”。谁让他是香港歌坛音乐教父呢?
其实不用跟教父学什么“唱功”,你有吕方、张学友那样的嗓子,哪怕跟着录音机学,一样不耽误成功。
所以,梅艳芳近似于“自学成才”。
除了梅艳芳,还有两位歌坛巨星,也是自学成才,独成一派。
那就是陈百强和徐小凤。



徐小凤和陈百强

这两位的成就有目共睹,不再赘述。今天只说他们演唱的短板。
如果您是一位陈百强的歌迷,对他的歌声一定非常熟悉。《偏偏喜欢你》《烟雨凄迷》《一生何求》《梦里人》等等一系列经典名曲真是绕梁三日啊。



陈百强





陈百强和山口百惠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巨星,在高音区也跟梅艳芳一样,声音尖利、呈扁平状,有种到了天花板之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丹尼仔在1988年专辑《无声胜有声》第9首《幻象》和第10首《令你着迷》中的演唱,就明白我说的是怎么回事了。
在陈百强和梅艳芳最擅长的中音区,他们可以游刃有余,尽情发挥自己的声音魅力,无论深情还是激荡,都无愧于巨星身份。到高音区,一切都变了。声音可以依然嘹亮,却失去了中音区带给听众的听觉舒适感。辨识度迅速降低,使自身引以为傲的声线优势泯为众人。
另一位众星捧月、任何大佬都得“恭敬三分”的的歌坛大姐大徐小凤,可以说是香港本土女歌手的定海神针!



徐小凤





1992年,香港亚视亚洲小姐总决赛晚会上,已是半隐退状态的邓丽君破天荒与徐小凤同台演唱了黄梅调《戏凤》。这两位都是华语歌坛登峰造极的歌者,各擅胜场,各有特色。如今一个芳华已逝,一个垂垂老去,令人唏嘘。



黎明与徐小凤合唱经典歌曲《梦》,在小凤姐面前,黎天王就如学生。



1992年,已经43岁的徐小凤再破记录,在香港红馆连开43场大型演唱会。就连天王刘德华也是她的粉丝,见到偶像的那一刻,刘德华激动不已,用跪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徐小凤的敬意,可见徐小凤在歌坛中的地位有多高。



1987年的演唱会上,周润发被邀请做徐小凤的助唱嘉宾。在现场,周润发为了表示对她的仰慕之情,对她行跪拜之礼,着一举动当时也是吓坏了徐小凤,她也跟着跪坐下来。都说男人膝下有黄金,但面对自己的偶像,这个举动情有可原!



2018年,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到场助阵徐小凤红馆演唱会。林郑月娥还以徐小凤的歌曲《顺流逆流》中的歌词“几多艰苦当天我默默接受,几多辛酸也未放手,故意挑剔今天我不在乎,只跟心中意愿去走”来自勉。

邓丽君、甄妮这些巨星在她面前好似“外来媳妇”,徐小凤就像婆家的大姑姐,看着她在台上慢条斯理地演唱,总使观众那么安心、喜庆。
和新中国同龄的徐小凤在老辈歌星中并不是年龄最大的,可她凭借自身努力,在嗓音先天优势不足的情况下,在高手如林的香港歌坛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江山,德高望重,实至名归!



徐小凤是华语乐坛首屈一指的绝代歌姬,她也是央视春晚史无前例地允许录播的表演嘉宾。徐小凤创造了属于她的时代。

同样,这么厉害的小凤姐,高音区也是她的短板。
众所周知,徐小凤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和她低沉浑厚的特殊嗓音分不开。低音,是她的优势,中音,是她的魅力,而高音,则是她始终不愿面对的软肋。
仅以一首歌为例:徐小凤1986年的专辑《每一步》中的那首《一张倾心的脸》,这首歌在徐小凤一生的现场演唱生涯中从来没唱过。因为后面部分对她来说实在太高了,严重影响感情表达。


这首歌的后半部分,在录音室那种可以反复NG的情况下,36岁正值壮年的徐小凤最后虽然很好地完成了这首歌,但懂声乐的朋友可以很容易听出来:“不等到这一天”的那个“天”字,她的演唱位置已经移至最前端了!通俗点儿说,已经和我们在练歌房听到的顾客唱歌时喉头位置一样了。
他们三位算是实力唱将吗?
既算也不算。
他们在香港歌坛的地位有目共睹,无数经典佳作加身!偶像加实力的代表人物。
按照严谨的学院标准,他们又是“业余水平”,唱将盛名之下,“实力”又有待商榷。
可奇怪的是,以上这几首罗列出的“短板歌曲”,即使现在听起来,也依然好听。
那么问题来了,在自身“唱功”不符合曾经被追捧的“高音才是王道”的情况下,这三位又都是当年香港歌坛当之无愧的巨星,为啥呢?
我们可以发现,如今内地一些选秀节目的素人选手,在各自擅长音域内,演唱技巧上完全可以碾压他们。
更别提孙楠、刘欢、韩红、黄绮珊这种“高音之王”之类的人物了。
可同时又会悲哀地发现,无论现在的歌手唱功如何厉害,都永远达不到这三位的高度!
尤其是以上几位高音之王,逐渐从万人景仰跌落到一听就烦的地步。而那三位香港歌坛老将的歌,却历久弥新,越陈越香。
香港歌坛巨星的造就,可以用一个比喻:他们是各具魅力的川菜、鲁菜、粤菜大师,背后强大的创作、包装团队,根据其自身所长,足量供应所需食材、调料,这才做出各具风味的美食佳肴。
当年和他们同时代的内地优秀歌手,尤其是科班出身的,单轮唱功比他们好的比比皆是。可你再厉害也架不住我们当年对音乐上的闭锁态度。
那时的我们除了歌颂题材和赞美家乡之类的作品,几乎听不到其他种类的歌。在民众最喜闻乐见的情歌领域,也必须要和草原、白云、山河紧密联系,否则容易被打上“黄色歌曲”的标签,始终无法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
这是指歌词范畴,还是次要的。在最重要的作曲和编曲配器上,更是无法和他们抗衡!
我在其他文章里不止一次提到过:政策态度决定音乐态度!如果不能放弃对“腐朽生活方式”的批判态度,必然无法吸取人家优秀的音乐营养。作为过来人都经历过那个年代,当我们唱着“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无限好喽喂”,他们唱的是“我哋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当我们唱着“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时,他们唱的是“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




同样的乐器,我们也有电吉他,也有合成器,也有架子鼓。可我们没有调试乐器音色的胆量!别说当时没有他们那样先进的调音台,就算有,谁敢调出来?所以只能让我们的电吉他发出夏威夷吉他的音色,什么失真、过载、延迟......都是“腐朽社会制度”的产物!
我们把合成器生生用成了“电子琴”!
我们的架子鼓必须要发出军鼓所特有的,行军号角的凌厉气势,坚决不可以和低沉厚实的腐朽社会产物贴边儿!
只在这几处,我们就完败了,而且败得很惨。因为恰恰是这几处,就是流行音乐的灵魂所在。
我们保留了流行音乐的躯壳,把它的灵魂抽出去丢掉了!我们出不了好作品。
除此之外,香港所处于的独特地理位置,注定它像一块海绵,源源不断地吸收着当时世界上一切音乐营养。
欧美、日本音乐的黄金期,香港乐坛取之所长,又在内地增了一大波粉!
语言,不重要,重要的是旋律和配器。
有了质量过硬的产品,再加上完美的包装宣传,在弹丸之地的香港,只要你有实力,适当迎合点大势,“红”,是必然的。
所以,一言概之:我们内地歌坛从不缺乏实力唱将,却出不了比肩那三位成就的巨星,是因为没有好作品。没有好作品的原因,和当时的大环境脱不了干系。这就是文章前面提到的“其他因素”。
我们内地的造星运动,以李谷一为界,她代表着歌坛上一个新旧时代的更迭。



李谷一

在她之后,现在依然活跃或沉寂无声的昔日歌坛大咖,基本都是从模仿港台歌曲起家的。崔健除外,他是红后代,一向不屑于港台音乐。



王菲的第一盒磁带



崔健是红后代,一向不屑于港台音乐。

到了今天,曾经无比辉煌的港台音乐时代早已灰飞烟灭。再看我们内地歌坛,后起之秀此起彼伏。科技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口传心授音乐教育方式。唱功厉害的遍地爬,能自己创作词曲的也比比皆是。

可不知是不是受了某种神秘力量的影响(有人说,按照数学理论,7个音符的排列组合已经快到达极限,好旋律都被写光了),就在这样几乎全民都是人才的时代,再难出现几十年前的创作盛世。
如果各位有闲心,翻一翻去年和今年的流行排行榜,你会发现,基本上你一首都没听过。
也别这么说,第9首我还真听过,各位也一定听过。这不是小凤姐1989年春晚上翻唱1961年崔萍的那首歌吗?不过,都啥年代了,你插进来一首60年前的歌是啥意思?


如果你以为自己老了,那么可以问问比自己小十岁的人,再不甘心就问问自己家或者朋友家的孩子,问那些00后和10后都知道这些歌么?
我敢说,问也是白问!因为他们同样没听过!
纵观现在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如果你还看的话),很难找出正正经经唱歌的选手,全部都要加上说唱!
我就不明白了:一、你不是在美国纽约街头、黑人地盘。二、身边根本没有说英文的语言环境,会说个“万兔思瑞”和“勒死狗”顶大天了,费尽心思苦背鸟语绕口令不累吗?真不如背全本《报菜名》更吸睛!
你不累我累,理性的观众累!
这种绕口令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秀一秀你“会说”英文,尽管路上遇上个问你厕所在哪儿的外国人,你只会尴尬地说“骚瑞,唉动脑”;顺便显示你的大脑记忆力还可以,当然,也许只能记几天。想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作品?醒醒吧,天亮了!
好在经历过黑暗、随从、迷茫、过激之后,我们慢慢恢复了理性,终于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音乐,终于从之前对高音歌手的狂热追捧,过渡到品味音乐本身。所以这就是《匆匆那年》《大鱼》《消愁》《空心》之类的新歌会大受欢迎,也是抖音平台里,那些几十年前的香港老歌重新翻红的根本原因。
“唱功”必不可少,它是盐。如果盐不够,加点儿酱油,焉知不会更美味?
2021-02-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5-2-25 12: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垃圾内容,路过为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追星族

GMT+8, 2025-4-19 13:35 , Processed in 0.11976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