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8|回复: 1

花剌子模的仁君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28 19: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1995年,王小波在曾写过一篇经典文章《花剌子模信使问题》——据说,中亚的花剌子模有一种奇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篇文章写完27年后,其犀利的观点仍然适用于今天的世界。
道理也很简单,花剌子模的君王认为,解决带来坏消息的人,就可以解决坏消息本身。在这种天真的君王统治下,信使就会报喜不报忧,甚至美化或编造消息。久而久之,花剌子模君王便会生活在信息茧房中,坚定不移地认为,客观事实就是形势大好,他永远生活在巨大的虚荣与自负里,直到惊醒的那一天。
王小波想批判的,是在花剌子模这般国度,理应传递真实信息的人的激励受到了扭曲:信使变成了高危职业,学者变成了投机分子,专家变成了思想太监。
在封建专制体制里,我们多多少少可以找到花剌子模的影子。只要不是脑子一根筋的奇葩,谁又愿意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得罪皇帝?虽然传统文化倡导“文死谏,武死战”,但不可避免地大多数人会变成政治机器里的滑头。更有甚者,完全丢弃人格,对上摇尾乞怜讨好强权,对下鱼肉百姓捞取利益,把花剌子模的精神向下传递。这些事情,二十四史中比比皆是,我们不再赘述。



王小波提出《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从信使问题到君王问题

在历史上,除去极端残忍的,统治者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对此不知情,继续政治上的幼稚病。另一种则是知情,但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纵容下属的这些行为,权当是输送利益,巩固统治集团的稳定性。
这里想提出一个衍生问题。整个环境已经变质时,问题抛给了君王。
如果在这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中,花剌子模的君王如何当好一个国王
假设这位新即位的君王,决心励精图治,革除时弊,而不愿像他的先辈那样直接把人粗暴地丢去喂老虎。考虑到整个政治体系的惯性和恶习依旧,他是否能像《楚门的世界》一样认知周遭的情况?他能否戳破这个虚荣的泡泡?
从逻辑上讲,“花剌子模的仁君问题”可以拆解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认知问题,花剌子模的君王如何意识到真的存在问题。“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路易十六在攻占巴士底狱的当天,居然还能写日记“今日无事”,恐怕是盲目无知的典范。这个问题说简单点,是心中是否能种下实事求是的种子,尊重常识,勤于考察。但说复杂点,花剌子模也许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如何在合理怀疑和下属信任中取得平衡,是君王人治和制度法治都很难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决策问题,即花剌子模的君王一旦砸碎了茧房的外壳,该如何做出决策?人不可能全知全能,超凡入圣。揭开遮羞布,在字字带血的消息里,也许有铮铮铁骨的进谏,也许有妖言惑众的罗织。虽说忠言逆耳,闻过则喜,但人性的第一反应,永远是不愉快的。闭上自己的耳朵,或是心怀怨念,还是面对惨淡的现实?即使唐太宗和魏征成为君臣佳话,魏征死后,李世民依然推倒了他的墓碑。即使张居正兢兢业业辅佐万历,也逃不过挖坟鞭尸的下场。韩愈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自古“战胜于朝廷”者少,“攘外先安内”者多;“天下为公”者少,“引蛇出洞”者多,皆是人性使然。



路易十六的结局

问题的根源

在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必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花剌子模式的问题,无论是信使还是君王。
直接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信使不知道君王对好坏信息的好恶,卑微如蝼蚁的地位决定了主观观点比客观事实更重要。君王也不知道诸多信使的说实话的程度,因此向信任的一小部分人透露心声。信息不对称就仿佛瘟疫一般传染到了政治机器里的每个个体。长此以往,大家被打上了思想钢印,仿佛形势永远稳中向好,强调政策的延续性。在形势一旦恶化到临界点的时候,整个官僚体系的共识会跟随君王迅速转向。现实世界运行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想象,就连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也很难定义什么是好消息,什么是坏消息。叠加决策的甩鞭效应,我们因此可以看到急刹车,急转向,一时间不做所措。
根本原因是制度缺陷。当权者获取权力的那一刻,权力便不再属于给予其权力的群体。假使不受监督,不受制衡,权力不用为其结果负责,生杀予夺可以无法无天,便扭曲了行为激励。服侍权力的人深谙伴君如伴虎,因言获罪众多,于是扭曲了信息反馈的激励。在激励不相容的制度里,君王的成功被定义为自己开心,信使的成功被定义为夹着尾巴做人。结果便是,花剌子模的君王选择性沉默,因为有些事说出来会让大家都不开心。当然,花剌子模的信使更谙熟这样的选择性沉默的技巧。这样的格局纠结而稳定,唯一牺牲的恐怕就是公众利益,甚至是一些社会具有广泛共识的基础利益。



乾隆年间的叫魂事件

解决之道

1215年,因花剌子模总督诬陷蒙古使节团并侵吞财物,成吉思汗派出使臣致书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摩诃末拒绝蒙古要求,杀死正使,剃光两位副使的胡须,驱逐出境。3年后,蒙古集结重兵开始了花剌子模的灭国战争……
在真实的历史中,也许确实有很多信使的“好消息”,让摩诃末产生了“优势在我”的战略误判,否则不至于招惹当时亚欧大陆所向披靡的蒙古军团,落得国破身死的结局。



蒙古西征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的仁君该如何做,才能避免皇帝的新衣这般笑话呢?
首先是修补已有的制度缺陷。例如清朝的密探制度和军机处试图提升信息的对称性,但终究是用喝酒来解宿醉。法国启蒙运动的三权分立试图避免上层的专权,但无法避免基层民意的分裂和政治运作的低效。其实这是一个过于宏大的话题,也许可以从第一步,即鼓励信使变得诚恳而直言开始做起。如果花剌子模有有识之士游历四方,是否愿意回国帮大家开眼看世界?如果有无数人告诫国王蒙古铁骑的实力,是否可以让君王不那么狂妄自大?
其次是重视外部压力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外部的压力源即是信息,主要矛盾可以迅速改变行为激励。假如花剌子模长期生存在蒙古的威胁之下,很可能君王的虚荣感一天都不会存在。整个体系会为了生存和富强而运作。邹忌讽齐王纳谏,根本原因并非邹忌话术高超让齐威王幡然悔悟,而是齐国面临强大的外部威胁,不得不广开言路,励精图治。从某种程度上讲,市场经济所鼓励的竞争,也为市场参与方提供了良性的压力源反馈。人才在雇主的竞争中流动,也可以择善主而从,看不见的手自然会淘汰那些解决不了“花剌子模君主问题”的企业
最后保持求是的心态。俗话说人言可畏。其实若人不言,亦可畏。信使无论说了什么,或者保持沉默,花剌子模的君王都应该将其视为信息。某位伟人曾教导:“要学习唯物主义,要认识社会,要改造社会,要团结多数,要抓主要矛盾,要坚忍不拔,要乐观豁达,要战斗到底。”也许个体的诚恳是暗淡夜空中的孤星,但群体的精诚所至将筑成灿烂的银河。
结语

历史评价往往以结果论:风流人物需盖棺定论,石破天惊需后世解读。
我们如果信奉历史结果论,那么这对于一代代人来讲,试图解决花剌子模君王问题,既是财富,也是包袱。财富在于时间站在长期主义者这一边,包袱在于做事的人必须如履薄冰,夕惕若厉。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魔幻的2022即将结束,今年我们见证了不少“花剌子模的君王问题”在现实世界中的映射。凡事反求诸己,祝各位在展望2023,乃至未来更长的岁月时,常怀敬畏,长远思考。

HWY
2022.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1

帖子

2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
发表于 2025-3-14 11: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粹路过,没任何兴趣,仅仅是看在老用户份上回复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追星族

GMT+8, 2025-4-19 22:04 , Processed in 0.2024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