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5|回复: 1

香港电影是怎样盛极而衰的?

[复制链接]

4

主题

14

帖子

3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2
发表于 2023-1-5 11: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总会听到“港片已死”的悲观论调,其实这类说法也并没什么新鲜之处。
早在90年代麦嘉就作此大胆判断,只不过近几年来这种唱衰言论更加流行罢了。
怎么会死掉呢?就算全港只剩一个导演拍了一部电影,那港片也算活着。
况且如今的香港一年还能产出五六十部电影呢!
做艺术就和做人一样,不用过分追求绝对的活着和死去,有时候半死不活也是一种蛮舒服的生存状态。
你一旦尝过了就真的会上瘾哦。瞧瞧这说的是人话吗!


无论是哀悼者,还是捍卫者,我们都是香港电影的爱好者。我们不会自欺欺人,也不会幸灾乐祸。
今天就来聊一聊,八九十年代的港片是如何实现辉煌?又怎样走向衰落的?

当然,由于这个主题太过宏大,笔者不求抽丝剥茧、包罗万象,但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如果有什么地方写的不对,也请各大观众多多包容。


港片如何走向全盛时代?

要想知道香港电影为什么衰落,首先得了解香港电影为什么辉煌?
有的朋友说了:我不想知道它是怎么来滴,我就想知道它是怎么没滴!
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今天不谈《母猪的产后护理》,只谈港片的盛衰成败。
一、人才储备:新浪潮电影运动
1979年的“新浪潮”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粤语片的决裂,是香港电影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许鞍华、方育平、章国明、谭家明、严浩、徐克、杜琪峰等一大批优秀导演便是由此崭露头角。
他们本着对电影的满腔热诚,以及年轻人特有的独特创意和社会触觉,为香港电影掀开了新的一页,积极准备着黄金时代的到来。



徐克



许鞍华

二、创作环境:1984—1997真空期
1982年,中国开始与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
我国经过两年多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决定在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
注意,这都是知识点,期末考试必考的!(敲黑板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香港经历了一段非常特殊的真空期。而恰恰是这段真空期为香港电影创造了极为宽松的发展条件。



中英谈判



《中英联合声明》签署现场

三、自身发展:商业化水平空前
大概与中英谈判同一时期,金公主院线以及旗下的新艺城影业公司迅速崛起。
尤其《最佳拍档》系列的大获成功,不仅打破了香港票房记录,还引领了大卡司、大场面、大投资、高科技的新潮流。
80年代前期,香港影坛形成了嘉禾、邵氏、新艺城的三分天下的割据局面。


而1986年,德宝院线取代了邵氏院线,与嘉禾、金公主组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载着香港电影往最繁华处一路加速驶去。
不同于70年代的节制成本策略,80年代的港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
三大电影巨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在他们疯狂的互相攀比、掠夺市场之下,香港电影的商业化水平抵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佳福星》

四、天赐良机:台湾片商涌入香港
80年代后期,港片的商业化水平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台湾片商眼见港片如此赚钱,开始大规模进军香港,注入了大量资金,冲击着当时香港的电影体系。
也就是台湾朋友这临门一脚,直接将香港电影送达了高潮。(突然发车
1988年陈荣美、冯秉仲创立新宝院线,以中介身份为涌入的外资和本土制片公司牵线搭桥,开始了合作拍片。
也逐渐形成投拍台资港片的“台湾八大片商”。台湾八大取代了原来的金公主、德宝、嘉禾, 成为市场的主要投资者。
台湾八大片商包括中影、学者、长宏、年代、龙祥、雄威、巨登等。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学者电影公司的蔡松林。



蔡松林

他是向华强的金主、王家卫的老板、刘德华的恩人、周星驰的投资人,也是香港电影黄金期最重要的推手和巨鳄。
蔡松林曾参与制作过1000余部电影,发行6600多部电影,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培养出一批顶尖导演和著名演员。
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大话西游》、《花样年华》、《东毒西邪》、《霸王别姬》等等上千部优秀的香港电影。



《东邪西毒》

五、题材优势:电影分级制度建立
好巧不巧,就在台湾八大涌入香江的同时,1988年11月10日,第一部电影分级制度的法例——《电影检查条例草案》正式生效。
香港电影也从这一天起开始实行三级制。
此后香港电检尺度开始宽松,新法例实施两个月后,200部送检影片超过半数都是三级片。
另外仅1991年送检的1337部中外影片中,被列为三级片的比重就高达42%。


当然在这场分级风波中,很多其实不太色情、暴力的电影都中枪了。
例如周润发的第一部三级片《我在黑社会的日子》和刘德华的第一部三级片《飙城》就是在这场乱局中诞生的。
虽然三级制直接导致了暴力、色情电影的泛滥成灾,但同时电影人亦因此获得了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
同期突破禁忌的佳作不断,数量上也呈现野蛮生长的现象,从而造就了“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电影奇观。



翁虹、陈宝莲



叶玉卿、叶子楣

六、全盛时代:1989-1993
在新浪潮人才辈出、政治环境真空期、商业化程度飙升、台资大举入港和电影分级制度的多重因素互相混合作用下:
1989至1993年堪称香港商业电影空前繁荣的全盛时代。
不夸张的讲,当时的香港演员,无论男女正反或主配,他们一年中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片场,就是在去片场的路上。
在商业票房上的代表人物便是“双周一成”和李连杰,而在数量上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刘德华、张敏、吴孟达、成奎安等。





周润发、周星驰、成龙、李连杰、刘德华

双周一成的票房神话已经妇孺皆知,在此就不一一赘言。
刘德华曾经创造过一年主演13部电影的记录,至今无人打破。截至1999年《暗战》,华仔已经拍足100部电影。
张敏从1987年出道至1995年淡出影坛,短短8年时间内竟参演70多部电影,这一记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不止是主角,吴孟达、成奎安等金牌配角也在那段时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甚至片酬一度压过众多主角。
是黄金的年代造就了他们的勤劳,也是他们的劳力成就了那个黄金年代。这是香港演员的光荣,也是香港电影的光荣。


港片为何会走向衰落?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你曾借助什么成功,就会因为什么失败。事实上香港电影繁荣的背后本身就埋藏着很大的隐患。
美国学者指出,香港电影的殒落是马克思形容的"不计市场之限制而作之生产"这种古典过度生产的经典案例。
上天令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嘛!其实也没那么高深,“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这个道理适用于地球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



《和平饭店》

一、烂片太多,盲目跟风
香港明星制度和电影分级制度的发展成熟,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明星片酬与拍片数目的同时急增,从而导致电影本身的质量下降。
别看每年能产出二三百部电影,其实真正能看的吧,呵呵。另外当时的香港影坛,一个题材火起来,市面上马上就会冒出一大堆跟风之作,直至把这个题材拍到死。
其中最为典型的诸如英雄片浪潮、赌片浪潮、东方不败浪潮、古惑仔浪潮等。
总之就是一句话:当你火了,你就输了。所以我们根本不用把那段时期想得有多么圣洁,其实和当下内地的影视环境是别无二致的。


二、盗版猖獗,收入锐减
另一个令港片褪色的客观原因就是万恶的盗版问题。80年代录影带市场的兴起已经令电影行业的收入大打折扣。
到了90年代,盗版光碟更是为港片市道带来了沉重打击。不少电影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
尽管盗版光碟在客观上也成就了周星驰、古惑仔等超级IP在内地的巨大影响力,甚至发展为一时的文化现象,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观念。
甚至人还说:我的青春就是盗版港片。夸张吗?其实不夸张。
但是单纯从市场角度来看,盗版问题无疑是给港片打了一剂绝情的含笑半步癫。



《大话西游》



《古惑仔》

三、台资撤离,院线锐减
92南巡后,外界对于内地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抱有很大希望。
而据王晶所言:1992年周星驰的《济公》在台湾的惨败,惊醒了台湾院商。
无论是否因为一部《济公》,但事实的确是台湾院商联合起来向新闻局要求开放美国片并获得批准,此举一举冲垮了整个港片市场。
台湾资金开始离场,不久之后香港本土的德宝和金公主院线也先后宣告结业,香港的院线资源大不如前。
从前面可以看到,香港电影之所以繁荣,最大的物质条件就是台湾市场和片商。一旦失去台湾,自然会受到最致命的打击。
可以说,台湾市场的垮台是香港电影衰落的最直接、最重要原因。




四、黑帮势力入侵电影圈
香港电影最好的时刻,同时也是最坏的时刻。因为在最红火、最喧嚣的那几年,就连黑社会都来分一杯羹。
当时的黑帮分子公然挑战法律和业界规范,经常强逼艺人拍戏,抢夺演员档期。演员除了连续拍戏外,经常收不到报酬。
周润发被恐吓、周星驰移民被拒、成龙车行遭劫、刘德华被枪指头、永盛公司枪击事件、《家有喜事》毛片遭劫事件、刘嘉玲裸照事件;
蔡子明被刺事件、梅艳芳被掌掴事件、黄维朗遇害事件、陈耀兴枪杀事件、蓝洁瑛强奸事件等等。



湾仔之虎陈耀兴

知道的有这么多,不知道的又有多少呢?
可以说那些年香港的一线影星,几乎都曾遭遇过黑帮的骚扰和胁迫。
文隽说:那时确实是黄金年代,越红的明星就越遭殃,因为大哥们都会冲着你来!
终于,1992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香港演艺界反黑示威大游行事件。
然而好像也没什么卵用。93年台湾八大离港后,黑帮入侵电影圈的现象不减反增、愈演愈烈,直到97后才有所克制。





1992演艺界反黑示威大游行

五、西片抬头、行市逆转
到了90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
《侏罗纪公园》先在1993年创下六千万元的票房佳绩,而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
这部映了195天的好莱坞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80年代威风一时的《最佳拍挡》系列。



《泰坦尼克号》

六、人才流失、青黄不接
正是以上诸多因素的混合作用之下,很多电影人心灰意冷、抽身离去,香港电影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1995年前后,周润发、成龙、吴宇森、林岭东等大批优秀电影人远赴好莱坞发展;林青霞、王祖贤、钟楚红、张敏等大批花旦息影。
麦当雄、向华胜等电影大亨纷纷离去、转投商海;而众多演技精湛的龙套、配角、反派演员也为谋生计而寻求更好出路。



周润发、吴宇森



成龙、李连杰



林青霞、钟楚红、张敏

虽然千禧年后香港影坛又涌现出谢霆锋、陈冠希、余文乐、吴彦祖、冯德伦、房祖名、李灿森、张柏芝等大批新演员,然而一场艳照门差点废掉整个新生代。
后来陈冠希被业内封杀、谢霆锋转行做厨师、冯德伦退居幕后、房祖名吸毒自毁、余文乐后劲不足......总之就是这场新老接力最后轰轰烈烈的失败了。







谢霆锋、陈冠希、余文乐、吴彦祖、冯德伦、李灿森

七、香港回归,真空不再
1997香港回归,结束了香港长达十几年的政治真空期。
回归以后,香港电影受到审查制度的限制,曾经过火癫狂的特色已经不合时宜。
对于习惯了百无禁忌的港片来说,一旦受限,等于阳痿。
再加上97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香港经济一路下滑,再无力支撑繁荣的电影工业。


相对于80年代电影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来说,新千年后的港片的确是危机重重,阴霾满布。
2003年是香港电影业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经济继续低迷之外,非典型性肺炎病毒爆发,使许多戏院空空如也,并令电影制作停顿四个月。
张国荣、梅艳芳以及柯受良的离开,对电影业更是雪上加霜。



张国荣、梅艳芳



《胭脂扣》



梅艳芳与柯受良

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签署了CEPA协议。虽然此举为低迷的香港本土市场拓宽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但另一方面,为了迁就内地审查,以往无所顾忌的港片不免循规蹈矩起来,为进军内地市场而港味尽失。
如今的世道再找到一部原汁原味的香港电影,已经很难。
此后港星北上,合拍趋势加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演变,港片在广阔的内地市场实现秽土重生,融入了华语电影的大体系之中。



《英雄》



《赤壁》



《满城尽带黄金甲》

非最后胜利

纵观80、90年代,香港电影经历了百年以来最繁荣的黄金时期,一度称霸亚洲,享誉世界。
虽然历经高潮低谷、浮沉起落,但仍然当之无愧为“东方好莱坞”。


从客观出发,这是商业的胜利,这是市场的胜利,这是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特定条件造就的罕见胜利;
在主观来讲,这也是创意的胜利,这是青春的胜利,这也是狮子山下几代人用生命书写艺术的感人胜利!
同时,我们仍要相信,这不是最后的胜利,这不是最终的结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一个字头的诞生
新浪微博:@香港电影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帖子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
发表于 2025-3-14 18: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发呆,回回帖,工作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追星族

GMT+8, 2025-4-18 00:32 , Processed in 0.1044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